我刚进入职场的那一年,急于成为办公室里最有竞争力的打工人。
我应该发挥优势,做个“专才”?
还是应该弥补劣势,成为“全才”?
我在「顶端优势」和「木桶原理」两套理论之间左顾右盼,总觉得哪个都说得很有道理。
缺少行动指导方针的我,过得特别焦虑,做事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道哪儿才是努力的重点。
直到今天,时间精力都有限的职场打工人,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关于能力的优势劣势,市面上有太多种说法,木桶原理、斜(新)木桶原理、顶端优势,还有T型人才、π型人才、梳子型人才……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职场人才观,有的教你扬长避短,有的教你取长补短。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每一套理论都很有道理,只是如果脱离了职场或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单独谈论到底应该发挥优势,还是弥补劣势。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扯淡!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会对以上的进行解读,并且用4个真实案例,带你看看在职场中的应用场景。
1、一个优势两种原理
木桶原理
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我们,对「木桶原理」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中考、高考前,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家长的劝导:
你的这一科分数怎么这么低啊?抓紧时间好好补一补!不然考试时算总分,这一科可是要拖后腿了。
的确,如果各科试卷的满分都是分,把劣势学科从60分提高到80分,可比把优势学科从90分提到95分容易多了。
所以,我们心里最根深蒂固的理论就是「木桶原理」,即想要获得个人成功,就要把短板补齐。
顶端优势
一转眼,16年学生生涯过去了,到了找工作的关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只看成绩,还要在面试时多问一句,你有什么特长/优势?
于是,很多“好学生”一下子傻眼了。自己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好像没什么明显缺点,却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优势。论喜好吧,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讨厌,却不知道究竟适合、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
这时候,那些学生时代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跳出来,发挥他们的「顶端优势」,以某一个能力长板迅速锁定目标,找到自身擅长的工作。
比如,一个学工科的同学从小到大都很喜欢游泳,在校期间凭这一项爱好拿到了不少奖励,也做过一些游泳教练的兼职,毕业后顺利应聘进某中学做体育老师。
这就是「顶端优势」,即想获得个人的成功,尽可能凸显出自身的某一项优势,暂且不考虑其他能力。
斜木桶原理
在木桶原理的基础上,近些年又延伸出一种「斜木桶原理」。
支持这个理论的人很有创新力,他们的观点是:
谁说木桶只能平着放?稍微倾斜一点不行吗?调整一下之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了!
但是很显然,要把斜木桶原理运用好,仅有一块长板是不够的,至少与它相邻的几块板也不能太短。这也是斜木桶原理和顶端优势的最大区别。
这就是「斜木桶原理」,即你的竞争力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没有把自身长处发挥到极致,并且与之相组合的其他能力也不能太差。
2、三型人才
T型人才
“—”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
”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就是传说中的一专多能。
这种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较强的创新能力。
T型人才的职场新人,一般比较容易在职场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π型人才
π型人才是在T型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是源于新加坡的一种人才观。
身处VUCA时代,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都是我们的生存日常。很多行业里的高精尖人才,可能因为科技的快速更迭,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
π比T多出来的一竖,有可能是源于兴趣爱好,也有可能是工作所需。但“两条腿走路”,势必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强的市场变化应对能力。
梳子型人才
即在多个专业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在顶层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个习惯即梳子的“—”,代表着强大的底层思维和逻辑能力,它的粗细长短决定了你是否具有知识迁移能力,一定要先夯实它,否则很容易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我该怎么培养能力,成为哪一型人才?
毫无疑问,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成为π型或梳子型人才。
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在发展初期,似乎必须做出选择:
我是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还是应该取长补短、弥补劣势?
在做决定时,我认为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①必要性
②投入产出比
下面我结合4个咨询案例来讲~
自学PS,还是多次麻烦同事?
我刚工作的时候,工作中需要作图,至少要会一点PS。但我当时完全不具备这项技能,于是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学习PS,或者每次都找同事帮忙。
我是职场新人,每次都麻烦同事实在是不方便,而且会拖延我的工作效率。而我的学习能力很强,工作中也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制图技能,只要掌握一些基础操作就行。
于是,我花了两个星期时间,掌握了PS的部分常用操作。其他不会的,也知道怎么借助度娘搜索,以解决工作所需。
显然,PS是我的劣势,但这项技能有其必要性,且掌握入门技能的时间也很短。在这种情况下,补短板是一个比较适用的逻辑。
轻创业的小Z和想升职的小Q
小Z想做宠物烘焙行业的副业(或者说是“轻创业”),因为资金有限,她不太可能租赁店面,只是想在家做食品,然后对外售卖。
可是没有门店,很多客户就不太信任她的产品。于是我建议她做好自媒体,通过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引流,同时经营好朋友圈。
自媒体虽不是她的优势,但是创业必须,在没钱请人运作的情况下,小Z必须补齐这块短板。
同样需要补短板的还有职场打工人小Q,身处教育行业的他,业务能力很强,一向喜欢以业绩说话,不擅长也不想做领导。
可在跳槽时,她发现自己如果想从专员升到总监的位置上,除了要有业务能力,还需要带人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
为了30岁以后能不在最底层的职位上打转,她不得不花一些心思学习领导力。
身兼多职的自媒体人小W
小W是一个新媒体作者,独立运营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