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及分析,转给202

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7岁的小睿在小区骑车时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朋友,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妈妈了解情况后认为:小睿应该正视错误,承担过失;父母也应该担起责任,加强教育。于是他们写了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长。启事上,妈妈写下了一段文字表达歉意,表示愿意支付检查和治疗的全部费用;小睿也亲手写下了道歉的话。小睿刚上学,有些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妈妈也没有代笔。

担当,无论年龄;担当,不分身份。事无巨细都显担当,大事难事更须担当。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字。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解析:从主题来说,材料中首先讲述了小鱼和青蛙之间的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引入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上——“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总是受到已有经验的限制,所以要获取新知识,必须拓宽视野”。这句话不仅阐明了“道理”是什么,还指出了人们应该怎么做。“考生只要抓住这两点,作文就能写的比较完整。”学生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但是写议论文时,可能论据会不太好找,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国清朝闭关锁国、80年代改革开放等材料可以用来作论据。”考生写作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使用“淘宝等电商的兴起”“共享单车的流行”等鲜活的时事素材。

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材料作文.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让我们完成一篇关于选择主题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选择,这一个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打开思路,难度不大.

分析所给出的材料,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选择”,我们应围绕这个词语来写,而且题干中还有这样的提示: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人生的思路。

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的成长中的选择,也可以写别人的(名人的)成长中的选择。

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选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条理较为清晰。

本文很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前面是记叙为主,后面议论提炼收尾的议论与记叙结合的文章。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1、

2、自信、努力、坚持、规律成长、等待、耐心、成长的节奏

3、

材料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棵树在其他树木竞相生长的时候,它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生长,在夏天来的时候,它和别的树一样用浓浓绿色为人们遮荫纳凉。

紧接着材料中给我们提了两个“问题”。它们共同起着提示和限定写作方向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反问“此时,谁又在意他当初的滞后?”言下之意也就是当这棵树在夏天依然与其他树一样发挥着遮荫纳凉的作用时,没有人在意它当初的“迟迟”和“晚了一大步”。引发学生对世俗观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反思,帮助学生树立不要在意起跑线的输赢,只要按着自己的节奏生长,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这课树如何做到的呢,请看材料中描述它生长状态的词句“并不着急”、“不紧不慢”、如果把树想象成一个人,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用“自信”这个词语来形容它的状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也说明了它是循着自身的生长规律来进行的。

再提示大家看时间上,是从“初春”开始,不经意间“夏天”来临,在人们没有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