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维智纲智库广州战略中心
这世界就像是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拼爹、拼娘”不成的人,纷纷将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拼娃”成为社会上的一股热潮。几个网络热词自行体会一下:
鸡娃:北上广深中产家庭流行的教育方式,“虎妈”“狼爸”打鸡血式养娃。不停给娃安排各种学习、培训班等。
牛蛙:特长拔尖的娃。比如,英语很棒叫英牛;奥数棒就叫奥牛。英语、奥数都很强?恭喜你,英奥混血牛。
素鸡:主攻素质教育培养,如钢琴、围棋、舞蹈、编程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统统包含。甚至延伸到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一对一的课程。
反之荤鸡就是学业兴趣两不误,均衡培养的娃。
自鸡:不报任何补习班、培训班,在家自行教育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很可能是自己家的孩子。
一、孩子们的假期:超车还是翻车?
对于“鸡娃”的家长来说,一到假期,不得不再次祭出这张图:
孩子一年的学习就像四百米竞赛,是超车还是翻车,全在寒暑假这两个弯道上了。作为一位宝妈,家有幼升小的熊娃一枚。为了读个好学校,费心费力折腾了一大轮,好不容易尘埃落定,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暑假又要来了。
又开始各种纠结:趁着假期,既想带娃出去看看世界的美好,学习和兴趣培训又不能落下,不仅要行万里路,还要报几个班,除了累就剩感慨了……
不管承认与否,还没到暑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悄打响:
平时比较淡定的家长群又热闹了起来:“暑假打算给娃报什么班?”“我已经报了某某思、编程、钢琴、………”“我娃上午下午晚上都排满了,还想让他学一门语艺,怎么办……”“我打算让他去参加夏令营,锻炼一下他的独立性……”
培训班更是卯足了劲,忙着招生抢生源,各种优惠价和电话骚扰,电话一天响个不停:“你好,这里是某某书画院,暑假班连报两期,打八折哦……”“你好,这里是某某英语中心,暑假提前报班有优惠哦……”“你有一节免费试听课,欢迎你带孩子前来体验……”
手机关了,耳不听,也不行。
无处不在的培训机构,早已经渗透到各条街道、各个小区、各个商业中心。一到周末,这些机构门口门庭若市,都是背着书包的孩子,等待的家长。机构周围车水马龙,都是接送的各路家长车马。还有一些知名的培训机构,上下学时段交通必定拥堵,严重一点就是瞬间变马路停车场。
从娃上幼儿园开始,家长眼里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今天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课,明天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报了什么班。看着我家的孩子还不紧不慢的放养着,原本遵循“佛系”“遵从孩子天性的”的我也开始着急上火: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然长大了肯定会怪我。于是乎火急火燎的家长们就开始寻求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逼着自己承担起对孩子教育很多额外的负担。
于是乎网络上就出现各种相关报道:“颤抖吧,我们的假期又来了”“补习这场战火早已从幼升小开始就燃起了”“月薪八万撑不起一个暑假”……
还有各种段子“陪小孩做作业到5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还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交给辅导班吧”,“有问题要补习,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补习”……
这边厢孩子们正开心的准备庆祝放假,终于可以好好玩一通了。殊不知那厢,比上学更繁重的假期培训课程准备出炉……
一切的一切,注定了,你的娃,只要上了学,就已经无形中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管你愿不愿意……
二、火爆的校外培训
在孩子教育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论什么样的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都是一种信仰,加上永恒的“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焦虑的推波助澜,成就了校外培训班的火爆。
在这里有必要理清一个概念,你所了解的校外培训是什么样的呢?
在大多数家长眼里,校外培训就是成绩差的孩子才去的地方。其实不然,现在的校外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包括学科类培训和兴趣拓展类培训:
学科类培训:主要是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设的培训,又分为补习类和培优类;有些是因为成绩差才报补习班,这只是辅导班“补习”的功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培训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培优”,越是尖子生越要超前学习和补习,保持优势。
兴趣拓展类培训:包含艺术类比如合唱、钢琴、语艺等,体育类例如游泳、羽毛球等,现在比较火的还有科创类,比如编程、机器人等。此外还有研学等等。
有数据表明,学科补习类的市场规模约占校外培训市场的约72%左右,兴趣拓展类培训的市场规模约占校外培训市场的约28%左右。
校外培训机构从最初不起眼的小本生意,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市场规模扩大得相当惊人。教育部办公厅于年11月发布关于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截至年10月30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所。这么多培训机构能够生存,证明市场需求力是有多旺盛。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年我国现有中小学生1.8亿,参加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亿元。
培训机构的火爆,只是家长们的焦虑所致?非也非也,如此庞大的参与培训的学生群体,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刚需型:在校成绩跟不上,不得不参加补习;
2、跟风型:同学都参加了各种培训班,感觉好玩,自己也去;
3、焦虑型:同学们都去参加培训班,自己不去的话就落后了;
4、提高型:在学校学习已经很优秀了,还需要更全面发展,变得更优秀。
这几种类型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生,校外培训想不火都难。
作为一个家有熊娃的宝妈,校外培训机构的群体为何如此庞大,粗略总结了几点:
1、根本原因是家长的焦虑。在家长的眼里,除了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由自主就进入各种攀比的状态中。因为比较,所以家长们就不得不心甘情愿的付出更高的价格去购买更高端的教育产品,而没有考虑是否贴切孩子的日常学习,甚至不惜让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报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广撒网,看孩子对哪个班更感兴趣,然后择优持续培训。
一个辅导班不上,一次培训课没来,就生怕孩子被赶超,家长都像热锅蚂蚁,争先恐后的急着。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教育区别:大城市里不同区域的教育差别,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差别,又无形中让家长们产生差别焦虑。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和数量暴涨,也是因为孩子的需求被家长的焦虑被动的助长了。
2、与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息息相关。选拔性考试从幼升小开始,到小升初,中考、高考,明里暗里的进行着,光凭借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能应付各种选拔性招生,各类优质教学资源集中的学校通过选拔性考试择优招生,进行优中培优才能突出成绩,于是就陷入了教育更加不公平,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的死循环中。
3、所在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如果学校教学资源非常充裕,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那么还会有学生愿意去校外参加各种补习辅导培训班吗?或许正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对每一个学生的投入不一样,从而导致学生所摄取的知识不一,理解各异,出现差别化。所以学生想填平这种差距,就不得不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这是需求所致,这是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导致的需求。
三、相爱相杀:学校、家庭、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庞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只是经过十几年的野蛮生长,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
同时一些教育人士表示:“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物极必反,面对疯狂的校外培训,国家也出台了各样文件进行规范和治理,明确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外培训的内容要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对学科类培训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