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题:年各地中考透露出哪些“风向标”
新华社记者
全国大部分地区年中考落下帷幕。今年中考透露出哪些“风向标”?记者在上海、广东、天津、山东、重庆等地采访发现,多地在命题中更加注重基础、强调应用、提升素养、鼓励探究。
紧扣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打牢基础
记者采访发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成为多地中考各学科考查内容的主体。
在重庆市教委近日组织召开的中考试题专家点评会上,“回归课本”成为专家和老师们口中的高频用语。以数学卷为例,主要考查“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核心课程内容,所占百分比与教材安排的课时比例基本相同。
上海中考综合测试物理部分评卷专家表示,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其中,对力、凸透镜成像等知识的考查,素材来源于教材及配套练习册等教学资料,强化教考衔接。
多名广州考生告诉记者,今年中考数学卷中大部分题目可以在教材找到原型,没有偏题、怪题;成都中考数学卷也注重落实课标,绝大多数试题源自教材。
“今年济南市中考试题在题型设计、知识点考查等方面,都有创新。”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学生迟长安说,只有回归课本,扎实掌握知识点并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应考。
针对中考强化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语文教师张鹏程建议,要深研教育政策、悟透课标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更要清楚“为什么”以及“怎么样”。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今年济南市中考语文命题的鲜明导向。”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陈万太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济南市中考语文卷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内容丰富:《明史·方克勤传》通过讲述方克勤体恤百姓、重视教育的故事,引领学生感受他身上闪烁的优秀品质;《物勒工名》则介绍了这一古代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今年北京中考作文题“二选一”是“我读到的北京”,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