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西安这几天什么最火热,一是气温,二是中考的录取分数和河南考生人数。
是的,到西安参加中考的隔壁“山河”的人数,据说直逼4万。山西,河南,陕西西安的近邻,甚至早有玩笑称:河南省西安市。
对于这个人数,我没有看到官方正式通报的数据,不能仅根据出生人数和参考人数就下定论,因为出生人数是整年统计,而入学时间是卡8月31日;以及户籍、学籍、出生人口几者之间的定义标准不一样,比如学籍这个东西,外省人员符合西安落户政策且孩子自小就拥有西安学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个数据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再者就是有部分学生休学、延考,虽然基数不大,但也总归是一个影响因素。所以,关于到底有多少数量的民众所谓的“不符合常理、不应该参考”的考生,我不对此进行叙述和探讨,我说说其他的。
看一下这个图,不同拍摄角度的都有,可以说明真的是有此事,而不是杜撰,不是生拉硬凑的摆拍。河南娃,在西安上学全攻略。阵仗如此之大,培训如此专业,地点如此之多,洛阳,郑州,还有哪?
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在哪?是不同省份最终高考的参考人数不同、各自省份的高校数量不同而导致的录取线不同(录取人数不同)、外省高校对本省录取人数的不同导致最终上线人数多少的不同。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所以一直在杜绝“高考移民”。
好了,高考移民行不通,那就计划提前,从中考着手。中考怎么切入呢?从中考政策走,那要怎么走呢?要求有户籍或有学籍的都可以参加中考不就行了?所以,西安教育局出台了中考政策:有户籍或有学籍的都可以参加中考。
并且,为了让隔壁山河省份的考生能顺利参加西安的中考,在中考时间上,山河省份在考试时间上也是煞费苦心。西安中考时间6.17-6.19,山西中考时间6.20-6.22,河南中考时间6.26-6.28.(数据来源于网络)。
西安的中考政策能支持外省考生,考试时间上也完美的契合,那就只剩下一条:如何让外省考生从条件上满足政策。我想到的是这一点:户籍。
因为从学籍上讲,取得中考学籍的是从初一(七年级)就会在西安上学的,所以这种本身是最符合应该中考的条件的,所以只能是从户籍上做文章。参考西安市落户政策,不难做到。
假设一下,一个外省孩子上初一时候,成绩还行,家里条件也不错,家长也恰好结识到了可以让孩子到西安上学的人员和渠道,不管是别的家长的口口相传,还是中介机构的大肆宣传,甚至有没有可能是在校老师的牵线搭桥,不胡说不胡说,仅仅是猜测,假想,妄断。于是乎,这个学生家长到西安租房、求工,按正常手续办理暂住,找一个正常缴纳社保的公司上班,或合作,或入股,或自营公司,等等。满一年后,家长落户集体户,然后,学生本人随迁,获取西安户籍,然后到中考的时间,以户籍符合条件正常中考,考得好,上西安高质量的高中,考得不好,回学籍所在地,还有一次中考机会,等两边都出来成绩了,对比选择。当然,能到西安参考的,应该都不会太差。
除了上述的操作方式,有没有其他一些方式更好、更顺利地能让外省学生参加西安中考?我不得而知。只是如此大量的此类学生到西安参加中考,外省中介机构如此肆意妄为,引起了西安家长的众怒。
其实中介机构说的没有错,他们和外省考生,只是利用了西安的规则,而西安到底怎么避免此类事情,还是需要从规则中去限制。
要求中考和高考一样,户籍和学籍同籍,或者是要求至少三年学籍。
教育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背后的坚固后盾,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有孩子求学,中考高考,正是因为希望孩子更好,所以需要求学、有好的教育资源。而如果有资源而教育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那和没有资源有何区别?
西安家长不是怕竞争,是怕不公平的竞争,西安娃只能考一次,而外省娃可以有两次机会。
西安家长不是怕分数高,是怕被拉来考试的都是掐尖的人,而失去了正态分布的常理。
西安家长也不怕你本身优秀,你从初一开始就在西安学习,无可厚非,孩子还能向你的孩子学习长处,而不是初三马上中考了从天而降,半路程咬金。
西安家长不是怕,是事情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