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医圈的朋友发了一条消息。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大趋势。一方面,中小学生掌握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的《扁鹊见蔡桓公》,即是一篇典型的与中医相关的散文,出自《韩非子》。古代,一直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等说法。中医,也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古代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基本上是通才。比如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写《梦溪笔谈》的沈括,也是一代名医。但在近代之后,传统文化日渐没落,通才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开始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是大势所趋。
我近数年来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中西合璧以后,进步非常大。我读《千字文》《道德经》,就是从读《黄帝内经》开始的。正是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发现功底不行,才又回头去像古代的小朋友一样,从基本功学起。
我很幸运的,走了这么一条学习传统文化的路。因为中医是有体系的,而且这个体系非常完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今天依然在用。不像其他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多数都已经离我们比较遥远了,平时一般人都接触不到。
所以,我认为中医药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教材设计得当,那么就可以将零散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做一些动手的实践活动。
既然要学了,那么进中考、高考,也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了,如同现在的体育和美育进中考一样。将来会怎么考呢?
肯定不是具体的医学内容,但肯定会有传统的价值观、思想和实践的内容。语文是最好操作的,在中医典籍里,摘一些文章即可出题。数学物理化学,则可以从古代的制药过程出题。生物地理,则可以从中草药的特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出题。历史,就更加丰富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名医的生平等等,都可以做文章。
学了中医,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还是学习全面、系统地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再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和工具,将来小朋友们一定会创造出更高的成就。
问题来了,怎么学?
体育、美育一出来就有人喊着要报班,但是中医没人喊。因为喊了也没这种班报,又不可能让小朋友去上那种中医开的中医课。所以,只能靠自学了。
家长学了,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帮助,还能顺便教教孩子,一举两得。这块我刚好研究过,也是零基础开始的,给大家分享下学习的路径和方式。
现在做中医大众教育最好的,是徐文兵,他的书基本我都看了。推荐下面几本。
如果你喜欢音频或视频学习,可以到他的网络学堂,扫码可进。
徐文兵的中医内容入门很好,但是个人色彩比较浓重,故事性太强,偏感性。久了之后我也发现,他有一些内容不太正确,有失偏颇。后来,我就自己看书、找资料学了。
我发现,阴阳五行这些看似玄虚的概念,也能用现代概念去解释。于是,我写了一份《学习中医》的文档,以中医为脉络,串联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我想对于你自学会有帮助的。
请在后台回复#学习中医,获取下载链接
通过学习中医这件事,我再讲讲学习心态。
我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医学背景,家里也没文化人,但是我从小就相信“只要有心,什么都可以学”。所以,虽然学中医对我来说很困难,但我不畏困难,从头到尾硬着头皮先把《黄帝内经》看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译文,再开始看徐文兵的书。
我直接就从中医的源头开始,对中医全貌有了认识,就不会局限于徐文兵的体系了。徐文兵厉害,但肯定也不是最厉害的。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读《黄帝内经》,我也可以的嘛,都是一个脑子、一双眼睛,长得又不比他差。
术业有专攻,我虽然没有医术,但是在健身方面,我比他厉害多了。我选择中医导引术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付诸实践,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这是学习自信,学习起来就有底气,不会等着别人来教。
其次,是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我看了徐文兵的几本书后,就把他的套路学过来了。他主要吸引的人地方有两个:
第一,解字,重新把关键字解释清楚了。这一块是我们现代人非常缺乏的,所以会觉得很有道理。
第二,讲历史典故和日常小事。把他理解的传统文化,嫁接到故事中,听起来津津有味。
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学习知识,听故事,那么会很有意思,觉得徐文兵好厉害啊,等着他讲新东西。但如果你想学习中医体系,往更高层次去,就不够了。因为知识、故事的东西,只要你自己有心,也能学到,多看些书,多搜些资料,你也可以做徐文兵能做的事。
我学过来以后,就开始模仿他的方式进行写作。差不多以后,我就把徐文兵抛弃了,继续寻找更高层次、更好的内容了。然后,我也找到了,还给我带来了学习《周易》的启发。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的东西,你越学,就会发现要学的越来越多。
我这个好学不倦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生在小地方,小时候家里条件还差,别说上辅导班,就是买书都没钱,但依然阻止不了我求知向上。再没有条件,我还是要创造条件上的。
如果资源不充足都能把事情做好,那么资源充足的时候,可想而知能发挥出多大的水平。反之,如果没有资源就不能把事情做好,那有资源也干不成什么大事了。
一说到读书学习,就想到花大钱、报辅导班,说明思想已经僵化了,比较危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认为学习的习惯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培养的。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一直在强调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将来不管中医进不进中考、高考,或者考试政策会出现什么变化,都只是小事一桩而已。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就不会慌,不会自乱阵脚。
请转发,请点,请分享给有需要的家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