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中考是六年前的事了。年合肥市中考的总分是分,中考的分值不断变化着,之前如此,14年是分,之后如此,年合肥市的中考总分变成了分。语文和数学不变,政治(道德与法治)与历史合卷也不变,都是分;新的形势下,外语从分减为分;物理和化学合卷也减为分;体育又提高了10分,这是好事啊;理科实验操作还是10分。
中考之后的普通高中,并不构成人生的第一学历,尽管非常重要,三年之后的高考更重要。值得一说的是,从初中到高中,不是平滑过渡的,难度是陡然升高的。
高中之前的学习生涯,有两个重要的成绩分化点,大范围地重新洗牌,分别是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
小学低年级,班级的前十名中大多数是女生,一过五年级,颠倒了过来,班级前十名几乎被男生包揽;从小学到初中,是平滑过渡的,因为波动在初二。我们的初中,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按上一次大型考试的排名,全年级同学混合在一起,按成绩顺序分在不同的考场。初二这一年,前几个教室的同学,大部分换了新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现出来是在初二,初二是更重要的分界点,人的内在素质固定成型,就在14岁。
高中没有分化点,那些一、六、八中的统招生及其家长,别被中考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中时刻变化着……
如果想象自己从更高维度看待时空,发现时间的长短只是数轴上的刻度。目前的时光垂直映射到了大三末端。话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三年高中宛如瞬间,六年前进校时的情景恍若昨日。
正是因为初高中难衔接,所以报到之后的高中才会有衔接课。我家儿子第一次在合肥六中北区上课是15年7月底的衔接课。衔接课分批上,28、29日两天,来衔接的是A班,大约是以上的统招生。
第一天临近中午,校门口聚集了不少接孩子的家长。这一群,一位看上去是工厂里的老师傅,在向围观的家长们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家孩子,“……,第7名,有一个并列的……”见我也在认真听他侃,就主动问道:“你家考多少分?”我的回答让他有点意外,不过表情还是满足地说:“比我家少了4分,那也不错。”那一堆,在聊着两个校区的故事,怀抱孩子的农家少妇带着羞涩,笑眯眯地打听住校和租房的事儿,“家住二环以外才可以住校,你家在哪里?”“在二环外。”“初中在哪个学校?”“30中。”“没听说过。”有好事者补充问了句“现在在哪个班?”“A1班。”人们沉默了,想不到蛮荒之地也有大神。
初中公立名校的统招生总是成批成片,放学时,欢声笑语中结伴而行,清华气质的学霸(后来真的是清华),走到门口,自豪地向迎接的妈妈们介绍着身边科学家气质的高个子学神。
儿子孤零零地出来了,表情似笑非笑,神情忧郁。
一个月后,上述衔接的同学全都进了合肥六中同一个班。
跟小学升初中一样,高中开学伊始,会有一场摸底考试,还是安徽六校联考,实际上远不止六校。有芜湖一中、马鞍山二中、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铜陵一中、铜陵正阳中学、蚌埠二中、淮北一中、合肥北城中学(这个学校很陌生,在中考招生简章里没有)、合肥一中和合肥六中。只考数理化和语文、英语,百分制,其中物理90分,化学60分,所以满分分。同样的初中内容,难度提高了,让各式各样的初中现了原形。
结果,大致相当的中考分数,来自私立初中和公立非名校的初中,怎么缩水了呢?怎么有一个天花板挡着呢?结果让合肥的家长明白,42,45,48,50,那才叫初中,自家上的那叫中考补习班。进一步发现,咱孩子初中毕业就是初中的内涵,而公立名校的顶尖孩子,初中毕业即高中毕业。希望现在差距有所改善。
高中的考试很多,每周都有周考,正如六中年级领导在家长群里说的,“高中考的都是泪。”很快就深有体会,和初中及小学的考试不可同语。这里指的当然是数理化,毕竟文科差距都不大。初中的考试也不少,包括中考都是近乎满分的同学,现在差别巨大,一张卷子,别人还是近乎满分,而另一些人,真的会不及格,在大小一六八顶尖的班级,一不留神,就会垫底。
有个概念常被提及,就是“开窍晚”。是有部分成绩平平的指标到校同学,一上高中,没有任何过渡期,仿佛脑筋突然通透,直接进入年级前列。名校出身的当然多,弱校也有,等到高二重新分班时,发现某些还是初中同校的呀,等到高考结束,发现平行班里,初中还是中上等的同班同学竟有考上理科的。要知道,初中的中等生,特别是弱校的中上等生,大多数是考不上二本的。
还有个概念也成为现实。初中,特别是千人左右的大型初中,由于小升初只看家庭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掐尖,更没有小升初升学考试,所以,弱校和寒门一样有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的孩子。只是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天壤之别,进入高中被名校生迎头痛击打趴下,可是他们还能起来,最多一个学期,他们会重新振作。我家儿子也消沉了半学期,前进并稳定了;一个学年下来,他们中有人会突破那个隐隐约约的天花板。城郊30中来的女生,到了高二,则由高一时的前30跃升并稳定在年级前三,直到高三上。我们民办的西苑中学,到了高二,文理科都有人经常冲进年级前十,人们高考后看到的安徽文科榜眼,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些掉了下去,跌到哪里呢?前述分同学的爸爸在高一一次家长会上,恰好坐在我身边,低调了许多,那时他家在班级排名仍位于我家的前一两位,但是到了高二,几次出现在年级四百名开外,以为偶然,后来发现,他就在这个位置徘徊了,最终,孩子和家长是否欣然接受末流呢?和他同分的50中东区探花,却常在年级前十。
熟悉的西苑尖子生,有几位进入高中后一蹶不振,难以出现在高一的六百名榜和高二、三的理科五百名榜上,好在其中一位改换文科,打开一片新天地。
顶尖高中不像初中,初中年级前十相对稳定,高中年级前十经常变换的,虽然从竞赛角度看,学校的顶梁柱就那几个,但从高考层面看,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排名变化都很大。15级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很快就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结果分班后学了文科,后来高考不到六百分。
就算某个阶段,甚至某一年的稳定者,比如15级六中高二这一年大型考试的理科恒定第一名,最后只去了四川大学。
性别差异也不可忽视哦。我是不是要重男轻女?不是的,高二以后该分化的早就完成了,即使到了高三,年级前50名的,女生大有人在。那么高考呢?18届真的出乎意料,女学霸除一人正常发挥外全部失手,相反,平时很平常的一些女生却超水平发挥。
据说现在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考试都不允许排名次了。无法理解,高考和中考难道不是按照名次录取的吗?几年前,我家上学的时候,除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每次考试都排名次的。
在所有的学科里,数学最重要也最难,物理次之。这两门课,不少上了顶层高中的孩子,很快就稀里糊涂了,身边例子比比皆是,于是被迫选择文科。选择文科的只有极少数是自己特殊嗜好,本身学理科也能进,但学文科能进清北华四(中科大不招文科)。并且,细微之处,如果数学成绩欠佳,高考就有瓶颈。起初,总成绩低于数学单科成绩的同学,高三直至高考都是通达顺畅的,反之则淤积在某个瓶颈。
为什么不是语文呢?凡是大型考试,第一门一定是语文,这是因为母语是中文,再差的考生也不至于是空白,不至于崩溃到影响后面的考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尽快融入考试状态。在一、六、八这样的顶尖高中,普通班和重点班,整体差距最小的就是语文了。而且,说不清,我家语文年级前几考过,年级近千名也考过,都是不止一次。
高中每年的暑假前都有重要的事,高一是分班;高二是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关系到核发高中毕业证;高三,当然是高考。
高一结束不仅文理分科,而且重新洗牌,被洗到了平行班的同学依然能翻盘,我儿班上某生高二落到平行班,后来成了整个平行班的前几名,高考去了哈工大本部;平行班洗不动的同学最后也不乏冲进高校的,儿子初中同班同学,一直在平行班,高考去了国防科大。
洗进重点班呢,变数更大,每次考试的排名都很随机,虽然班级前几位的相对稳定。对于多数家长来说,也许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可叹的是过程和结果并不等价。高考只是一次考试,这无比重要的一次,跌宕起伏,总有意外发生。重点班中的几个实验班,最终进入高校(或者说双一流A类高校)的差不多一半吧,除了极端的例子,垫底的学生也能上安徽大学这样的中档;而竞赛班,基本上都能上。现在好像不叫竞赛班了,改成“强基”班了。
高一的结束,学生的状态未定;高二的结束,其实就是高中的结束,学生的状态并不如年级主任说的基本确定在正负5分之内,真实高考出入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是高三冲刺能力的差别,还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别;原因之二,一个词形容,“一拥而上”,竞赛生在结束了竞赛之后回归高考,导致年级前几十增加新人。
高二结束的学业水平考试,只有考上高中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考生的考场和座位是全合肥市打乱了随机抽取的。校领导说:“六中的孩子不用担心,肯定全A。”其他层次的学校可不是啊!我测试过,各科ABCD都有。成绩出来后,把我家的学业水平考试号,随机换几个数字就能从网上查到外校陌生同学的成绩,不用输入姓名。
说个有趣的事,六中校领导曾在全校家长会上说过,六中谈恋爱的同学,男女双方往往一方成绩提高,另一方成绩下降。并非空穴来风,在儿子的同学中应验了,男女的成绩互换,最终男生华五,女生中坚。
合肥市中考的整体分数段,在多数初中的一六八指标到校线附近形成一个极值点;高考的整体分数段,从年合肥六中来看,在华五的门槛和中坚的门槛分别形成两个峰值,而在这两者之间,分到分,人数少多了。
高三下学期的三次模拟高考,一模是最准确的,最接近上一年高考的难度;二模是最难的,二模结束的时候,重点班的很多同学在校门附近扎堆交流着,流露出五彩斑斓的表情,出成绩时,几家欢喜几家崩溃,二模的打击一定要挺住啊!三模是提升士气的,和初三非常简单的三模有所区别,也是有难度的。
高考决定了人生无法改变的第一学历,中考的赢家只有赢了高考才算赢了人生。不对吧?后面还有硕士、博士呢?呵呵,在本科学历面前,诸如院士、博士、教授、海归,没有含金量,只有含水量。
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