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
这份意见的出台,让全国掀起了整治风暴,一批不符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的教育培训机构受到处罚。
包括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华尔街英语、蓝天、名师等著名教培机构全都被开出顶格罚款,共计罚款万元。
这一波对不规范的教培机构的打击来的又快又猛,大批相关员工收到离职要求
短短一星期,中国三大在线教育巨头猿辅导、学而思、作业帮,市值蒸发亿
一时间行业性雪崩大裁员,在线教育完了的声音甚嚣尘上。
因为自己也经常接触教培人员,个人感觉教培市场确实鱼龙混杂,而且教培老师,说是老师,其实也是销售。
就像健身房的教练是销售,理发店的TONY也是销售一样。
教培机构的老师,全都带着卖课任务,这些老师不上课的时间就是找家长聊天,聊天的目的是为了“续班”。
明明是个“老师”,但更是个销售,他们确实在反复诱导我们家长,报班、报班、报班,同时不断灌输焦虑、焦虑、焦虑。
有时候,我很烦他们,但我能说不吗?我周围的状况不允许我说不啊,大家都在鸡娃,你能不鸡吗?
不鸡你的孩子都要上职高了,你怕不怕?
连衡水的第一高中教育集团都上市了,你怕不怕?靠着让孩子拼命学,死命学,军事化的学,激到学校都上市了。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你说你躺平了,不鸡娃了,可能吗?
所以虽然我很烦教培机构,但我不怪他们,有本事先把衡水关了,让家长看看你真正要打击鸡娃的决心。
但事实是,衡水不光关不了,还越开的越多,越活越好,全国各地会有越来越多衡水模式的学校。
说实话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我小时候有晚托班,可晚托班基本上也是玩,周五下午两点半放学,那时候没有双休,周六还要上半天学。
不过在我印象里,我从来不厌恶学习,也不觉得读书累,相反我特别喜欢去学校,和同学在一起玩闹很开心。
可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今天肉眼可见的他越来越累,虽然每次都问他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尽量按着他的兴趣来安排课程。
但是他再感兴趣的课程,也是课程,被塞满的休息日,怎么可能不累呢?
我的孩子,从来没有放松或者放空的时间,他怎么永远在学东西呢?
从心理上讲,我当然举双手支持国家的“双减政策”,但从现实上讲,这又是一次加深社会内卷的过程。
这轮对教培机构的打击,真的会让他们凉吗?
看看禁酒令的例子吧。
美国年全国搞禁酒令,因为妇女和宗教团体反对喝酒,男人在酗酒后家暴,斗殴,产生一系列问题,于是美国颁布禁酒令。
可禁酒令的后果就是,私酒横行,黑酒猖獗,更严重是黑心商人,直接造假酒要人命。
有钱的喝走私酒,没钱的喝假酒,喝酒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生出更多问题。
最终美国解除了禁酒令。
如今教培机构的冲击,就有点类似“禁培令”。
不让卖酒了,喝酒的需求就不在了吗?
不让培训了,鸡娃的压力就不在了吗?
要解决的,不是打击培训机构,而是减轻家长被迫不断鸡娃的负担和压力。
简单的只打击培训机构,治标不治本,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你的病根子在做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啊。
短时间看,教培机构被打击了,市值大跌亿,一批员工离职,可长期看,这反倒让教培价格水涨船高。
有钱的家长,会花更多钱,继续私底下找老师搞一对多,甚至一对一的小班教育。
那没钱的家长,怎么办呢?只能辛苦你们再多掏几个子儿了。
知乎上就有类似的问题:
为了减少风险,只能大班拆小班,然后涨价了,家长们不断打电话来询问,不断想提前约课,生怕孩子上不了补习班被落下了。
在家长眼里,你的孩子不上,可其他孩子一节课也不会少上。
在中国网的相关评论里,也有一些妈妈现身说法。
目前,高考是很多孩子这辈子唯一的翻身机会,很多人并不像有钱人家的孩子,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失利了,那就复读,毕竟你进什么样的大学,基本上就决定了你一辈子的阶级环境。
现实里哪有那么多没学历的人底层逆袭啊。
而且如果未来,连复读也取消了呢?
如果复读取消,教培机构就真的可以狂欢了。
更何况现在真的是鸡娃一条龙,从早教开始,到报幼儿园,到幼升小,到小升初,再到中考,跟着高考。
我是没见过能全程躺平,什么也不管的家长。
有些老同学一开始也不积极,幼儿园随便了,小学也随便了,可是架不住社会鸡娃的氛围越来越强烈,从初中开始,他便报复性“鸡娃”,报了大量辅导班让孩子很不适应。
有人建议说“你搞什么鸡娃,让国家放开中高考录取率,比什么都有用。大家都上高中和大学了,就没鸡娃了。”
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中考录取率将常年维持在50%。
教育部4月发布通知,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也就是说,职高50%,普高50%,根本就不存在扩招这种事。
而在高考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年高考万人报名,招生人数万,录取率达到90%,如果除去复读和放弃录取的,实际录取率会更高。
那么为什么一边是中考钉死50%录取率,高考却有高达90%的录取率呢?
讲白了就是职业分流,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国家并不需要那么多白领。
人人都去坐办公室吹空调了,工厂的技术活谁来干?一线的产业工人谁来做?
所以需要在中考时,引导这么一批学生以后去做蓝领。
可那谁愿意去做蓝领?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高?
别说上职高了,中专,技校这种词,在社会上都带有明显的学历歧视,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呢?
因为这个大背景的存在,鸡娃就必然不断提前,不断激烈化,家长想尽办法去补课,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落”为去职高的那50%。
可当孩子闯过中考,成为那幸运的50%以后,马上要面对的就是高考的和
高考虽然录取率90%,但、和其他学校,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又开启了第二阶段的鸡娃。
像鸡娃这种内卷竞争,只有越来越激烈的,没有中途放弃的,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校外补课时,那未来的小学,初中,高中,补课就将伴随着他整个学习阶段。
我的孩子已经补了那么多了,后面如果不补,那前面的也都白补了,这种心理决定了家长只要让孩子开始补,就会一路补下去。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鸡娃补课之风不会随着对教培机构的打击而减少,反而可能只会抬高价格。
好企业只去好学校招生是事实,好学校当然只要尖子生,那怎么成为尖子生?通过在一个学校上课吗?大多数学生还是要通过校外补课来获得竞争优势。
当有一个同学用校外补课来获得竞争优势后,其他同学家长必定效仿。
打击教培机构初衷没错,但治错了地方,最终苦的还是家长,家长不会因为你打击了教培就不补课了,毕竟50%的普高录取率,和、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摆在那里。
只打击供给端(教培),不减少需求端(家长鸡娃),那么结果只会是不断推升私底下的补课价格,甚至让无管理的私教,黑教有了出头天
而且现在中国对职高的偏见非常高,这从根本上堵死了孩子的第二条出路。
既然教育部门有意引导初中生分流一半去“职高、中专等”,那就先改变传统里“大学才有出路”的观念,真正形成产学结合的链条。
职业工厂,必须和职业学校有直接合作,更重要的是,待遇要上去。
德国,日本,美国都有很好的产学结合经验。
德国就是搞的职业教育分流,不是每个人德国人都要去上大学的,双元制培养德国工人,一般50%的孩子进入文理高中目标读大学,另外50%就进普通学校,以后可以选择去职业高中。
所以不是说中考录取率稳定在50%,引导一批孩子去职高就是错的,国家当然需要技术专长的学生,可问题还是在于待遇,待遇,和待遇。
美国也搞职高教育,工地招不到人,就直接对接专职学校。
17岁的林奇就是威斯康辛州职高毕业的,当地工地招不到人,就和职高合作,14岁开始教学生职业技能。
林奇毕业以后,马上就和工地签约了。
工地给他的待遇是:17岁入职,时薪19.75美元,同时提供所有医疗保险福利。
干满四年转职成为“专业技术工人”,时薪升到67.33美元。
一周双休,加班费另算,也就是等林奇转正后,一天做八小时,收入美元,一个月干23天,月薪美元。
月薪美元,高不高呢?美国平均月薪是到美元。
林奇一个月拿一万二,当然没法和玩金融的比,但稳妥的中产蓝领,衣食无忧。
另外他这工资,比当地的美国高中老师都高。
而且还有项福利就是,这类工地工人在当地工龄满30年就能退休了,林奇17岁上工地,也就是大概47岁,只要他愿意就能退休。
有人说,这是美国,美国赚的是美元怎么能比?
那我们就要求中国的工厂和那些搞房地产的工地老板们,给工人一个月月薪1万人民币,完整医疗保险,双休,55岁退休。
难道这些要求很过分吗?
房地产企业,几千亿的入账,给一线工地工人月薪一万过分吗?
还有工厂的蓝领工人,提高待遇到合理范畴,这很过分吗?
又有人说,中国高技术工人工资很高的,一个月四五万都不是问题。
可那是凤毛麟角啊,中国大多数的工厂和工地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是个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很。
不想着提高待遇,只想着压榨员工,那哪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当蓝领?于是只能选择鸡娃,不断内卷,看谁鸡的更厉害。
所以真想让家长不要鸡娃,真想给孩子多条出路,打培训机构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
打那群只顾赚钱,不顾底层员工利益的资本家,才是根本,只有资本家让渡出盈利给工人了,蓝领工人的工资福利提高了,孩子们有第二条较好的出路了,家长们自然不会那么一门心思的鸡娃,孩子的学习压力也才不会那么大。
减负减负,真正要减的,不光是负担的负,更是压榨员工的资本家的富。
唯有“减负”和“剪富”,双管齐下,才能真正的治标又治本。
不然鸡娃不停,教培机构永远不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