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功读书,50初中生上不了高中老师

“普职比大体相当”这个中考升学政策已推行很多年,只是“大体相当”这个词给了一定的上浮下调空间,有些省市的普高招生和中职招生比例在6:4之间摇摆,有些省市的普职比在4:6之间摇摆,不管是哪种比例,反正初中毕业生有高中读的比例,从总体上看来就是在50%左右徘徊。

近些年来,深圳的中考升学率低到全国洼地,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20XX年全市参加中考的人数达8.5万,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只有3.5万,普高录取率只达到约41.2%。江苏省的家长们也牢骚满腹:“你知道江苏的中小学生有多难吗?有一半初中生上不了高中,另一半上了高中的仍有近半数人考不上大学!”其实,一半初中生上不了高中,远不只是存在少数的几个省或市,放眼全国看去,如今都已成了普遍现象。

一半中考生被强制分流去中职教育,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贩卖家长和中小学生的焦虑,而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而且不容乐观的是,在年之后,这种现象只能加剧不会减缓,因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培养基层技术人才是根本!有些地方在年时已经硬性规定,普高录取率必须控制在50%及以下,也就是说至少有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考不了大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很有可能80%的中考生与高中无缘。我们都知道高考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可能改变家族的命运,如果连读高中的机会都没有,想要改变命运的道路肯定会比高考艰辛很多倍。

知识经济时代,读书与不读书,有文化与没文化,高层次文化水平与初中文化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呢?不要跟我说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工资不及小时工,留学博士生照样躺在家里啃老等事例,这些都是个例、特例,这样的“毒”鸡汤害人不浅,相信了“读书无用论”的人,只能被强制分流到社会最底层。我们来举个普遍现象的事例说明一下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王一和李二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王一成绩很好考上高中,李二成绩中等却与高中无缘,不得不接受中职教育。新的学习开始阶段,李二踌躇满志要学好一技之长,可志同道合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混日子的差等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处于不同的学习环境,王一三年后考上了重点大学,而李二在学校混了两年啥也没学到,倒是吸烟喝酒懒散的习惯养成了一大堆,中职毕业前一年就被学校赶进工厂实习了,后来就做了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工。

又过了四年,王一大学毕业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而李二在父母的帮衬下花了30万彩礼娶了邻村的小芳姑娘。

又过了三年,王一研究生毕业进了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拿着元/月的工资,常常加班熬夜到凌晨,苦点累点但充实又快乐着!而李二已是两个孩子的爹,生产线上操作工的收入连两个孩子的奶粉尿片都买不起,干脆辞职跟着亲戚学做泥水工。

又过了三年,王一因为业务能力强当上了部门主管,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改变,并且在城市买房买车了。而李二呢,尽管收入得到了改善,每天元的收入,一个月平均下来能有元保底,可每天风餐露宿苍老得像40多岁的人。

从这例子中不难看出,读书人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存在很大的变数与希望;而没有读书人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吃得了读书的苦,就不再需要吃生活的苦;而吃不了读书苦的人,必定要吃生活的苦。如果过早地放弃了学习,等到踏入社会后,就会发现生活圈子很狭窄,接触到的人和事也非常低层,自由又有钱的工作离自己越来越远,想要跨越阶层,要比中考场上考高中、重点高中难出了天际。

有个青春叛逆期的初三学生叫嚣着直嚷:我的人生不需要上高中考大学,照样可以活出精彩创造辉煌。也许早出生30年有这个机会,但在国民素质提升了N多个层次的今天,相当于痴人说梦了。如果可以如此随随便便成功,北京海淀区的考二代为什么要那么拼,人家一套学区房都可以养活好几代,却在升学考试的道路上比任何人都拼命。

教育,对于上流社会的家庭来说,是如虎添翼,稳固家庭地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是通关游戏,一步一步往上爬实现阶层跨越。总而言之,考试就是成长,考试就是用来分层,考试才是硬道理。如果连中考这个关都过不了,未来的人生很有可能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