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黄金周”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孩子不用上辅导班了,家长不用接送了,孩子在家不能玩游戏了,因为网络游戏也得到了限制,可以带着孩子到处走走逛逛,不仅辅导班不让上课,家庭教师也被禁止。家长对于“双减”政策,从总体上是欢迎的,以前严重的教育焦虑,有所减轻。
让家长担忧的是,现在孩子轻松了,以后怎么办?有家长说,“双减”政策,不让学生上辅导班,不让学校多考试,不让学校公布成绩,中考、高考成了“拆盲盒”,到时候考不上学,一起都没有意义了。
家长期待打击辅导,减轻孩子课业负担之后,中高考的难度能够有所降低,这样依赖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事与愿违,现在的中高考难度不会降低,高考越来越难,中考也会受到影响,以后难度也会增大。
这是一种什么逻辑?难道国家真的是让教育实现分层吗?
国雄研究院院长姚尚坤认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是一种双重转型,不光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教育转型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教育转型并存,更是从依附性教育到个人主体教育的转型与从个人主体教育到类主体教育转型并存,中国教育转型已成定局,未来高质量人才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徐奉先这么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体现在高考升学上,由简单的上大学并为就业做好准备提升为上好大学并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人才选拔要求必须确保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并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因此培养目标必然要从原来的只选拔少部分学生向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层次区分而转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高等教育已经接近普及化阶段了,所有高中生,只要你想接受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可以,因为分也有“大学”上,现在国家并不缺少大学生了,而是缺少高质量的大学生,高质量的人才,那些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那种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主要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大学的学生,那些“双一流”大学的学生。
对此,任正非最有感受,任正非非常重视教育,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未来我们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科技战场硝烟弥漫,教育重建细水长流。若教育落后,人才培养就会裹足不前;若缺少人才,科技比拼就会无兵可用。归根到底,教育才是大国竞争的终极战场。所以,我们今天以及以后的教育的转型,已成定局!
教育转型首先需要思想转型,培养理念的转型,现在从教育,主要是灌输式的,这样的教育,没有让个体的价值得到发挥,促成个体和社会的和解,而是偏向了另外一边,教育成了社会的工具,忽略了个体的成长,甚至通过刷题、辅导班等方式,助长了后天因素对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教育不转型,只有可能培养出满大街的普通劳动者,无法实现选拔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也就无法更大程度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所以,“双减”来了,“双减”减掉的是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减掉的是不会学习的孩子,减掉的是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不要期待中高考变简单,国家的培养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选拔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而不是通过辅导班“培养”出来的普通学生。
今日话题:你觉着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淘汰人的?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分享、评论!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